两会时间,聆听清华“声音”

2016-03-21

在刚刚闭幕的2016年两会期间,我校20位全国政协委员和8位全国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与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各行各业代表委员们一起,肩负亿万人民重托,谋发展、商国是,集众智、汇群力。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的这个春天,在最高国家议政殿堂内,为凝聚起万众一心的“中国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跃上新起点、开启新发展畅抒直言,发出清华“声音”。

与此同时,清华园里,全校师生带着热切关注的目光,通过网络、手机、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时刻关注两会动态,追踪聚焦热点,汇流成舆论“正磁场”,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相互交流两会心得。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全校师生热烈讨论;谋篇定策向未来,师生们为政府“点赞”;结合自身实际,大家有的放矢,建言献策,立志助力创新,开启崭新发展。

凝聚全校力量 勇担清华责任

对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校长邱勇认为,报告是对2015年以及“十二五”期间工作的全面回顾与总结,同时清晰勾画了“十三五”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蓝图,并对2016年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承诺坚定有力,目标清晰明确,措施力求实效,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迎难而上、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心和勇气,感受到党和政府以民生福祉为重的人民情怀和真抓实干的担当精神。

结合学校发展实际,邱勇指出,清华作为一直得到国家重点支持、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综合改革的高校,全校师生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中央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在取得人事制度改革突破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校党委书记陈旭表示,总理的报告客观详实、提振信心,让我们从中充分认识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所取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成就。在总结已有成绩的同时,报告针对2016年和“十三五”期间我们面临的各种现实困难和重大挑战,提出了多项重要战略举措,体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担当精神。

陈旭强调,清华作为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任的高校,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中央部署认真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凝聚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力量,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转化更多高新技术成果、提供更多学术智力支持,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继续奋勇前进,创新发展,争取到2020年全面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为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贡献清华应有的力量。

两会清华谈 未来新期待

围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关键词”,清华的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聚焦教育改革和科技进步,心系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信心满怀,展望美好未来。

智库建设要看重什么?全国政协常委、我校原校长顾秉林院士结合自己所在的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的发展经验,指出智库建设应该重视民间力量。在他看来,民间智库的经费来源多样化,学者专家分布广泛,能够避免片面性,更加客观公正,而独立性和非营利性正是国际上智库普遍恪守的准则。

今年两会的一个热词是“供给侧改革”,清华在这一改革中该如何定位?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原副校长袁驷引用政府工作报告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的表述并指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因此学校是人才供给侧,人才是供给侧第一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供给侧改革从根本上向大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供给侧是否也存在结构性改革?袁驷认为,“十三五”规划在人才工程方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选拔一批拔尖大学生进行培养”。可以说,清华以“学堂计划”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就是引领和实践这种战略导向的。“十三五”期间,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向“高精尖缺”人才的培养,为改革发展中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根本性的新动能。

对于这次政府下大力度支持供给侧改革,全国政协委员、经管学院教授钱颖一表示:“通常来说,供给侧改革需要中长期才能看到效果,短期可能会有收缩性效果。但政府提出的放宽市场准入,见效快、力度大,这是结合我国国情推出的改革措施,在其他国家未必有效果。”

此外,今年两会期间审议通过了《慈善法》草案,这将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首部立法。全国政协委员、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全程参与了《慈善法》的起草,他表示,《慈善法》将开辟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时代,大大推进实践中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金融机制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王名认为,慈善法颁布后,普法的任务也很重要,要让这个法律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参与。

师生看两会 齐心谋发展

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学校许多院系单位还专门组织了集中观看和学习讨论,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掀起了学习讨论两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热潮。师生们一致认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十二五”收官之年政府各项工作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了2016年国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十三五”开局之年在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社会建设及政府自身建设等八个方面所作的全面部署作出了客观详细的陈述,回应了百姓期盼、社会关切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党和政府“利当前,惠长远”的决策智慧和“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稳健作风。

对于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气污染治理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十三五’要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对此,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院士掷地有声地回应道:“我认为这个目标可以实现。”贺克斌形象地把治理大气污染比喻成“摘苹果”,他认为,目前我们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治污科技储备,可以“伸手”解决一些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还需要我们“站在凳子上”,甚至是“站在梯子上”来摘到剩余的“苹果”,这需要科技工作者以及全社会同心同德的努力。

物理系教师杨红表示,当听到报告中讲到“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等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时,倍感自己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自豪和沉甸甸的责任。他说,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报告中指出要发挥创新引领的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高校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我们需要在创新方面作出更大成绩,合力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化工系研究生袁浩歌分享了自己聆听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体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对创业结构调整予以重视,他认为这为大学生未来择业就业提供了导向。大学生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把自身的未来规划与国家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相结合,作出符合时代发展形势的选择,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科学学院学生刘浩一直关注着两会,他最深的感受是,改革的关键点是凝聚共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是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水利系藏族学生孙明豪对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非常感兴趣,希望国家未来不断完善后续配套保障制度,让农民工真正能在城市安家落户,享受相应福利。化工系维吾尔族学生努尔艾力?麦麦提结合自身经历,谈到政府工作报告对他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启发,他表示,一些偏远地方的基础教育还较为薄弱,期待家乡的教育质量在“十三五”期间显著提高,自己也将用在清华所学回报家乡。

(转自《新清华》 记者 高原、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