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智 勤勉尽责 献计出力

2017-03-21

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开发署,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李稻葵(全国政协委员、苏世民书院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一带一路”战略倡议自发布以来,在全世界得到了积极响应。今年5月,“一带一路”发展峰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引领的新型全球化的重点战略,也将成为未来很长时间内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化的主要抓手。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响应程度不平衡、国际国内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以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不足等问题。为此,我建议中国设立一个非营利性、独立于政府运作的国际化常设机构———“一带一路”国际开发署(The Belt and Roa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BRIDA),并逐步邀请有关国家作为观察员或者合作者加入。“一带一路”国际开发署主要从事的工作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与投资。开发署下设投资基金,其运作方式类似于世界银行,就是在中国政府提供担保和提供起始基金的前提下,从国际国内两个金融市场融资,并把自己的资产作为种子基金,投入到“一带一路”国家一些最关键的投资项目上,以此拉动民间投资者的后续性投资。二是长期从事“一带一路”的综合性研究,从文化、历史、宗教、军事、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不断推进,出版系列研究成果,举办各种国际会议,加深国内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三是进行长期有序的宣传工作,在国内外系统传播“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基本理念和宏伟目标。可以相信,这样一个“一带一路”国际开发署将系统地、持久地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实施,并成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举措。(采编/程曦)

增加可再生能源增量,加强长江蓄滞洪区全面小康建设

周建军(全国人大代表、土木水利学院教授)

本次两会我重点聚焦生态环境与民生问题,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增量促进电力能源改革。建议依据西南梯级水电、光伏资源和特高压技术增加可再生能源增量,制定未来20~30年能源改革发展路线图。引导梯级水电从基本能源向结构能源转变,以调节定位改变运行方式,提高水电附加值和保护下游河流生态环境;推动西南地区金沙江干支流等梯级水库布局光伏,用水电调节并网,在规模、效率、传输、网络智能与管理水平提高后,再利用两岸和藏区荒坡扩建光伏,形成大规模可再生电力;相应推进西东部间特高压和全局能源通道建设。

二是关注长江蓄滞洪区安全与全面小康建设。建议把长江蓄滞洪区防洪设施与现代农业建设同步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按现代农业组织和生产方式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大幅度提高生产规模和应对抵御灾害的能力;通过保险和区域补偿为蓄滞洪区发展建立保险分险机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企业资本建设参与农工商企业建设,鼓励农民土地入股成为企业工人;积极建设蓄滞洪区防洪、生产与交通设施、推进以高楼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引导蓄滞洪区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农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保护环境。(采编/赵姝婧)

加强中西部高等教育布局,实现高等教育公平

王梅祥(全国政协常委、化学系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除了教育和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文化以外,高等院校还肩负着创新研究、促进和推动科学和技术发展、服务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使命。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量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质量大学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中西部高等院校较少,且办学水平较低。为了尽快补齐中西部高等教育落后的短板,为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续不竭的动力,同时平抑沿海发达地域重复布局综合性高等院校的现象,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全面分析现在至203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任务和目标,将高等教育机构布局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相结合,科学制定高等教育2030战略规划。二是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原则,均衡高等教育资源,让中西部的青年与沿海发达城市的青年具有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同等机会。三是研究出台“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计划”,加强对中西部高等院校的财政投入,引导一流大学到中西部开设分校,形成合理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机构网络。四是提高中西部高校教师收入,鼓励并支持杰出人才到中西部高校任教和支教,切实提高中西部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五是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发挥领导作用,指导和协调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创办高校。(采编/曲田)

重点高校应加强区域研究、跨区域研究以及少数民族研究

汪晖(全国政协委员、人文学院教授)

伴随全球化、区域化的进程,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内容和分布都面临新的调整。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尤其需要改变两个不平衡。第一个不平衡是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要聚焦发达国家,尤其以英语国家为中心,对于非西方地区的研究处于弱势状态。我提出以下建议:一、教育部牵头或委托相关大学牵头召集相关领域专家,调研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结合研究的新需求和新方向,形成新的学科机制和跨学科的高等研究平台;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吸收和培养更多具备多语种能力的年轻学者。二、教育部和各高校需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给予这些学科领域和学术平台以政策、资金和人事方面的支持。三、区域研究和跨区域研究的建设应以基础研究、训练为底子,以培养在语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形成可持续的专门领域及其基础上的跨学科研究为长远目标。

第二个不平衡,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集中于主要民族的知识传统,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边疆区域的历史遗产,在大学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中的比例也需适当提高。在普通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应该更多设立民族区域和民族文化研究的学科。在普通高校招生过程中,应该鼓励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学生学习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并在高考录取和研究生录取的标准中给予一定的考虑。(采编/吕婷)

改革“戴帽子”人才计划,推进自律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邢新会(全国政协委员、化学工程系教授)

近年来,各类“戴帽子”人才计划层出不穷,一些年轻人以戴上“帽子”为追求,难以真正热爱科学,投身科研事业,更无法静心创新。为了在全社会推进健康自律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我就人才计划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整合优化名目繁多的各部委“戴帽子”人才计划,集中力量打造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青年创新人才计划,把个人创新能力和潜力作为关键评价指标,制定科学严格的评价和支持标准,彻底解决“一人多冠,赢者通吃”的问题,营造能够让年轻人静下心来钻研主业的外部环境。二是建立国家级青年创新人才计划的精准实施流程,公平公正,对引进和国内培养的人才同等对待,采用国际认可的评审方式,严格实行评审专家回避制度。三是建议将目前各类“戴帽子”人才计划经费集中起来,创新组建专门的人才基金,对于综合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有力、并得到国内外广泛评价的高校和科研单位,与其青年人才引进和支持机制挂钩,形成良性的人才引进和成长环境,让青年人才安心踏实地从事科研创新工作。四是采取严厉的举报和追踪制度,对评审过程出现问题的单位或专家,实行实名举报制,并与个人或单位的诚信记录关联,形成具有震慑力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和惩罚措施,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自律文化。(采编/赵姝婧)

确实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优化人口与土地空间配置

蔡继明(全国人大代表、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目前我国人口和土地这两项最基本的资源配置并不是由此决定的。一方面,政府限制大城市发展,而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多数首选大城市,大城市(包括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10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超前发展不仅是我国城市化的趋势,也是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土地资源配置具有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不仅地方政府垄断城市建设用地供给,而且中央政府每年城市新增建设用地也是以计划指标层层分配给地方政府的,以至于造成土地供不应求的一线城市房价泡沫严重,土地供过于求的三、四线城市住宅库存严重。

因此建议:要切实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优化人口和土地空间配置,取消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限制政策,对特大、超大城市人口调控重点放在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改善职住分离状况、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方面,同时将政府的征地行为严格限制在公共利益需要的范围,允许农村土地在符合城乡统一规划和用途管制的情况下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形成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以满足市场调节带来的人口迁徙对土地的需求。(采编/赵姝婧)

解决房产证遗留问题,建立长效房产税制度

李家明(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物理系教授)

目前,部分城镇居民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即缴纳完购买商品房的费用而不能获得房产证,甚至在一线城市(如北京),部分购房并缴完购买费的市民,由于没有房产证而影响其子女就近入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这种缴纳完购房费而不能获得房产证的现象,是国土局与开发商之间的遗留问题。房产税制度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和投资等杠杆,是适应市场规律并具有长效机制的基础性制度。房产税率的调整,能够促进“自住”并遏制投资投机、稳定楼市。房产证存在遗留问题,将不利于未来实施房产税制度。因此建议如下:一、各级城镇政府切实调查上述遗留问题,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作出表率。这将有利于全国楼市既符合市场规律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如果落实上述建议,可以进一步建立国际通行又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并具有长效机制的房产税制度。通过调整房产税率,有利于扩大自住并遏制投机,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采编/吕婷)

落实慈善法三类信息平台建设和监管,加快社会组织基本法立法进程

王名(全国政协委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201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并于2016年9月1日正式施行。慈善法对慈善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全面公开各类慈善信息的刚性要求,为此明确规定要建立健全三类信息平台,即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建立的信息平台、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指定的信息平台和慈善组织自建网站。三类信息平台的建设和监管不仅是政府职能,也是慈善法赋予社会的重要使命。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健全三类信息平台建设和监管的统一协调机制;加强三类信息平台的数据标准化建设,为慈善大数据打好基础;明确以指定信息平台为重心,将部分监管职能委托代行;激活慈善大数据,发挥社会监督和行业监督作用。

在当前社会组织法制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强烈呼吁应借助《慈善法》出台所形成的良好社会共识和立法环境,尽快启动社会组织基本法的立法议程,加快社会组织立法体系建设,努力形成规范、统一、权威的社会组织法律法规体系。建议如下:

推进社会组织立法已经具备充分的社会条件和最佳的历史时机;确立社会组织基本法的法律定位,同时注重与相关单行法的协调;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为目标,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和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推动社会组织基本法的立法工作;着眼于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稳步并科学推进我国社会组织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采编/曲田)

建议长期展示清代以来重要涉台文献档案

吴国祯(全国政协常委、物理系教授)

百余年来,台湾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近现代发生过的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台湾同胞从来都没有缺席。

涉台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物,充分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脉相连的关系。涉台文物的内容和范围不止于一些不可移动的建筑文物,概念其实还可以更为广泛一点。前些年,文物拍卖公司拍卖了《巡台御史白瀛呈供乾隆皇帝御览手绘台湾全岛地图》,这是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巡台御史白瀛进呈的图本。这一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明白无误地说明了台湾是祖国一部分的史实。

从康熙统一台湾,到1885年台湾建省,再到甲午割台,乃至抗战胜利后,中央政府(在重庆、南京)从日本手中,接收台湾回归祖国……在这段漫长历史中,有大量珍贵的涉台文献。如果在北京,例如在国家博物馆,将上述藏于清宫的重要涉台文献展示出来,供广大大陆群众、港澳台同胞、海外游客浏览,包括历代皇帝的批阅奏折,乃至抗战胜利前夕,国民政府在重庆所完成的大量准备接收台湾工作的文书等,将会予人启发、教育和深思。

这一展览必能生动地反映台湾和祖国大陆关系的历史,反映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而这些史实必然能撼动人们、特别是台湾同胞的心怀。(采编/吕婷)

转自《新清华》